八零女书记 第68节(1 / 2)

八零女书记 米迦乐 3226 字 1天前

小村太小,没有私人饭店,就是在马村长家吃的饭。马村长家的居住条件还算不错,盖的是全村唯一一间砖房,三间正屋,前后院子;自家有一条渔船,跟弟弟一家合伙。

村长媳妇穿得起的确良花衬衫,但普通村民有一半还在穿特殊时期的黑灰蓝,孩子们因为长得快又费衣服,衣服上补丁较多。男孩子基本只穿一条短裤就在外疯跑,女孩子大多数也都是短裤或只到小腿的七分裤,莫名的很“时髦”。

村民普遍都瘦,就没看到谁营养过剩过于肥胖的,中年男女也顶多是个微胖,老人也普遍消瘦。

下来视察并不会提前通知,马村长也没来得及去买点好米,就吃的镇上粮店里买的杂交米,说实话并不好吃,不够香,口感一般。姜明光已经很久没吃过这么“不好吃”的米饭了,还好鱼子酱和虾酱挽救了一下。

素菜是凉拌的龙须菜和裙带菜,倒是非常鲜嫩可口。

姜明光一边吃饭一边想,搞海藻养殖也是一条路子。虾尾村这儿不适合做海港码头,但海岸线这么长,沿海的村子搞水产品养殖应该是可以的,就是要考虑品种,也不能随便上马。马上放下碗筷,拿出笔记本记下来。

“书记,吃饭还忙着工作啊?”马村长说。

“这叫灵感,灵感来了就要记下来,不然忘记了。老马,你说说,你觉得不考虑钱的情况下,你们村要怎么才能脱贫?”

“啊?要我想啊?”马村长有点慌,“我也没啥主意,上面怎么说,我就怎么做,保证全力配合。”

这番表忠心倒也不能算错。

“行吧,能全力配合就行。”

“应该的应该的。”

下午还是去村民家里走访,随机挑了几户渔民。

渔民普遍都穷,能盖的上砖混泥房子的都算是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家庭了。泥土不要钱,砖块一分钱一块,盖房子的人工花点钱,房梁和其他部位的木头花点钱,几百块也就能盖新房子了。

先走访了村里最年长的马老汉家。

作者有话说:

我家有亲戚在淡水湖洪泽湖当渔民,家产就是能住人的船,一条船20万左右,很敞亮。岸上也有房子,条件相当好。海船不知道能不能住人,这方面不太懂就略略略了。

兰考县焦裕禄不能说在任上“累死”吧(癌症去世),但要不干这个职位,好好休养,多活几年还是可以的吧。焦裕禄是典型,但还有更多默默工作的县干部、镇干部、基层干部,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脚踏实地的基层干部。贪官污吏是有,哪国都免不了,但好干部更多,不然这个国家还能行吗。

今天看到一个台湾演员之前发了一个博,说某人认为某地脱贫攻坚做的不到位,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为此找到这个演员,澄清不是这么一回事,并邀请她实地考察,最后这个台湾演员真的去了当地,拍了视频,基层工作人员做的非常好,是那个某人误导了演员,其目的是在有店铺有商品房的前提下还想享受脱贫攻坚的优惠政策。视频拍的挺好,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见到了偏僻地区的基层工作做到了什么地步,工作真的做的很好很细致了。关键词“阿克塞县”。

第77章

马老汉四十岁才娶了老婆,生了五个孩子,只活下来三个;如今马老汉年过七十,老婆死了,三个孩子都是二三十岁,全都是光棍,只留了老三在家,马老大马老二在本省一家船运公司做船员,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。

三月份马老三出海,不知道跑去了哪里,连人带船都没回来,全村出海找了半个月也没见着。马老汉痛失幼子,哭得眼睛都要瞎了。

这种情况,村里也做不了什么,只能慰问慰问。马老大马老二跟船出海了,没个半年回不来,马老汉孤苦无依,天天唉声叹气。

马家房子倒是去年才翻新的,是两个儿子寄回来的钱。马老三的收入也只够爷俩生活的,没什么积蓄。马老汉算不上“孤寡老人”,但又确实生活困难。

“这样吧,你们村里给安排个人,专门负责照料孤寡老人和马老汉这样孩子不在身边的困难户,至少一日三餐管理起来。你们村小,能有几个孤寡老人和困难户?够五保户资格的,申请一下国家的补助。马老汉暂时缺乏生活来源,也给他申请一下,先申请半年。等马家另两个孩子回家,让他们父子商量一下,老人总归还是要人赡养的,要么回来一个,要么给生活费。”

马村长说:“行。”

“看看哪家愿意承担这个事情,一日三餐定个价格,直接给钱,要求至少两荤两素,一份炒肉丝,一份鱼,一份青菜豆腐之类,一份海藻,除了猪肉要买,其他也不贵,对吧?”

马村长连连点头,“行,不贵。”

“你们可以定一份菜单,每周七天,菜色要有不同,不能天天都吃同样的几样菜。米饭要管饱,还要保证干净卫生,送餐上门。集中管理三餐实际比一家一户单做要省钱,其实就约等于食堂,只是你们这个食堂是专门为孤寡老人困难户服务的。先试行一个月,账直接从五保户补助里面扣除相应费用,还包括给做饭的这个人的工资。”

马村长想明白了,“这是好事啊,就等于至少解决了一个人的工作。”

“对。这个工作安排给女人,找个平时手脚麻利爱干净的妇女去做。”又说:“老马啊,你要把在家里的妇女同志的劳动力利用起来。女人不能上船这事是上千年的思想问题,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儿。男人出海了,女人待在家里做家务活,可家务活不算钱啊,咱们的女同志多亏呀!”

马村长不以为然,“女人嘛,还不是在家带带孩子做做饭收拾收拾家,家里没个女人可不像话!”

“你这个思想也有点陈旧了。”姜明光适度的板着脸,“要承认女同志在家里的劳动,女人不能出海挣钱,家务活也得不到你们男人的承认,那怎么行呢?就是旧社会给地主家当佣人还能有工钱呢。”

马村长一琢磨:没错啊!

再去一户有残疾子女的家庭走访。

这家原本已经有了一女一子两个孩子,女儿是头生子,今年九岁,五岁检查出来有先天性心脏病,不好治,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做手术,但我国现在心脏手术技术还很落后,这孩子可能活不到成年。因此这家得到了生育第三胎的指标,生了个三娃女孩,还没满周岁。

俩夫妻都挺能干,男的头脑活络会说话,肯干能跑,在县里几个镇联系鱼贩,算是个中间商,这附近几个渔村都是他的业务范围,收入算是村长之下的头一份;女的开了全村唯一一个小杂货店,方便全村群众。

村民多可怜他家大女儿年纪小小的,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死了。他家生活倒是很不错,盖的也是新砖房子,儿子七岁上学去了,大女儿在家。

“怎么不让孩子去上学?”姜明光问。

女店主忙着倒水泡茶,“书记您坐。”

“去哪里看的病?”

“去沪城找的专家看的,说那个词我也不懂,病历也看不懂,就说妞妞是什么‘先天性心脏缺损’,心脏少了一块重要的部件,所以她脸色不好,您看,她这个嘴唇青的,就是没血色。医生还说,心脏送血到全身,这个作用有问题,不行。妞妞,去前面问二姨婆要一袋子海贝壳。”

女孩答应了,慢慢儿出了门。

“这么严重?”姜明光有点吃惊。

“孩子也知道自己的病不好治,”女店主抹着眼泪,“哪是我们不让她上学,是怕她在学校晕倒了——这也怪不好的。她不在家,我心里不踏实。”

姜明光心里也怪不好受的,“再严重也得治,现在沪城和首都那边能做心脏手术的医生也不少,回头我请人帮忙打听打听,你们带孩子再去看看。再怎么着也得尽量治治啊。”

“您说的是。孩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,养了这么大,要是有个好歹,我怎么受得了!”女店主眼泪哗哗的。

“别哭别哭,有病治病,当父母的尽力就行。”现在农村没有医疗保险,看病花钱,还是花大钱,所以很多农村群众都是小病忍着、熬着,一直到成了大病才舍得看病治疗。她想着政府也确实没有什么地方能帮他们的,这得亏是千灯镇就是个小镇,人口不多,她还能多为群众着想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