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零年代女首富 第189节(1 / 2)

祝嫂子叹气:“你说这不是好事儿吗?偏偏有人搅家精,生怕日子过得太平!”

这人是谁呀?陈嫂子的婆婆。

今年过年后,这一片的宿舍来了不少老家人。

一来是儿子媳妇尽孝,家里条件宽裕了,也敢把老人接过来一起住。二来就是存了让老人帮忙的念头。人的精力都有限,以前军嫂没工作时,当然可以把时间都花在家里。现在军嫂们能挣钱了,自然分配在家务活上的时间就少了。她们的丈夫动不动就执行任务,根本就没办法长期稳定地指望。家里的老人便成了最好的帮手,这也是老百姓过日子难以避免的事。

像祝嫂子,他们家就是上个月她婆婆过来的。有的时候祝嫂子还把活带回家,婆媳俩一块儿干,好多挣几个钱。

要说婆媳之间有没有矛盾?肯定有,舌头跟牙齿还打架呢。

但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,这世界上大部分不痛快都是因为缺钱闹的。婆媳俩一块儿挣钱,原本不熟的关系都能融洽好多。

所以这段时间,虽然好多家庭都从一家三口变成了三代同堂,但也没见谁闹红脸啊。

可天底下偏偏就有这号人,他见不得别人好,即便这人是他家人。

陈嫂子的孩子还没完全断奶呢,送托儿所也不放心,所以就请她婆婆帮忙带。

你说7个月大的孩子,也没必要光靠母乳喂养啊。早上妈妈喂饱了出门,孩子饿了给他吃奶糕,或者给她加点米糊糊不很正常吗。不,婆婆非要抱着孩子去仓库。

去就去吧,大不了中途陈嫂子就出来喂奶。反正计件工资,领导也理解新手妈妈的不容易。

但陈嫂子的这位婆婆绝到什么地步,不停地喊儿媳妇出来喂奶也就算了,只要孩子一哭,她是绝对不哄的,甚至抱起来走走都不肯,只会直接抱着孩子去找陈嫂子,张口就是我带不了,孩子要妈妈。

周高氏在旁边听得都满头雾水:“不至于啊,她家小娃还挺乖的呀。”

都是一个楼里住的,大家平常也没少带孩子一块玩。陈嫂子家的小东西已经算是一群皮猴中的乖乖仔了。再说哪有小孩不哭不闹的呀,小孩就跟小动物一样,又不会说话,除了笑哭闹,人家还有什么办法表达情绪呀?

周秋萍皱眉毛:“我看也没必要,7个月大的小孩,怎么就不能送托儿所了?我们家星星那时候也上托儿所了。省得搞得自己不痛快。”

祝嫂子却摇头,满脸一言难尽,压低声音道:“你以为是带小孩的矛盾吗?不是,这就是借口。今天我们为什么这么早就下班了?就是她闹的。小陈上个月挣了170块,是咱们的冠军,比她家老朱挣的多。”

周秋萍听到这里就明白过来,呵,这是女的挣钱比男的多,男方家里不自在了吧?所以拍桌子摔板凳的,闹得鸡飞狗跳。

周高氏难以置信:“她婆婆有毛病吧?儿媳妇挣钱多不好吗?家里有人挣钱高兴还来不及呢。”

周秋萍摇头:“那可未必,阿妈,你忘了?咱们刚搬过来的时候,老朱就骂小陈,说你吃老子的喝老子的,就该伺候老子。”

后来祝嫂子拉队伍去修打口带时,就拿这话说过陈嫂子。别以为嫁汉嫁汉,穿衣吃饭是天经地义。你手心向人,不管是向着谁,你都要受人家的气。你自己挣的呀,花着才有底气。

别说你伺候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就行,屁用都没有,人家当你是不要钱的丫头,还白养了你呢。

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的刺激,陈嫂子干活特别麻利。她本就是心灵手巧的人,下了心思去做,自然进步的快。

谁知道她挣钱了,而且挣的比丈夫更多,就挣出麻烦来了。

周高氏撇嘴,很是看不上:“还当兵当了干部呢,连我们乡下老农民都不如。”

像他们老家那边,有的山里人家因为种不了水稻小麦,种的是棉麻之类的经济作物,所以一直有织土布的习惯。土布不要票,即便粗糙些也有人买。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,织布是当地农家主要经济来源。

因为织布这活儿默认是女人干,所以那些农家的家务活都是男人干,不管是带孩子还是洗衣服做饭,全归男人。如此才能让女人省下时间织更多的布,好为家里赚更多的钱。

谁也没觉得这事儿不对呀。

在挣钱这事上,底层劳动人民极为现实,怎样效益最大化,他们就怎样做。无论是农家女不裹脚还是织布绣花的人家男人干家务。

这有啥丢脸的?不都是想把日子过好嘛。男主外,女主内,那也是相对而言。况且,他们家也没让老朱带小孩呀。

周高氏越想越生气,嗤之以鼻:“一年土,二年洋,三年不认爹和娘。当兵当成他这样,也真是够孬的。”

周秋萍一声叹息,招呼阿妈:“别气了,吃饭吧。”

祝嫂子也赶紧打招呼:“对对对,春卷要趁热吃。我婆婆接孩子回来了,我家也该吃饭了。”

周家母女进了屋,带着两个小丫头上桌喝粥。

周秋萍好奇了一声:“阿妈,你没听说陈嫂子家的事啊?”

周高氏莫名其妙:“我上哪听说去?我一早就出门学车了,我有时间管他们家的事儿。”

周秋萍噗嗤笑出了声,一本正经道:“那你加油啊,你学会了车,咱就把车买了,以后咱们开车出去玩。”

周高氏哼了一声:“你先找到买车的门路吧。”

现在车子可不好买。

周秋萍想了想:“不行的话,就去海关弄辆车吧,我加钱买。”

这年头走私轿车可是赚钱的暴利,每年海关都能查到不少,然后内部销售。

星星兴奋起来,激动地大喊:“爸爸开车。”

周秋萍摇头,态度坚定:“不,奶奶和妈妈开。”

外面响起了嘈杂的脚步声,然后是人的抱怨声:“好了好了,吵什么呀?有话慢慢说。”

脚步声渐渐远去,上楼梯了。

周秋萍和阿妈对视一眼,噢,领导又来调停了。

这也算是时代特色,一切靠组织。

无论老人还是小媳妇自觉在家里受了气,都会请组织出面给自己讨回公道。谁也不觉得家丑不可外扬,因为组织就是大家庭。不指望组织,还指望谁呀?

周高氏摇头:“我看小陈嫁的呀,真是不怎么样。碰上这种婆婆,哪有好日子过?”